观察的近义词(观察写篇短文)_39日记网

观察的近义词(观察写篇短文)

所属栏目:词语资料    发布时间:2024-03-30 21:32:57

请问“观察”的汉语拼音是什么?

答案是:guān chá

请问“观察”的近义词有几个?

近义词有25个,分别是:视察,观测,寓目,考核,张望,调查,考察,察看,洞察,阅览,侦察,侦查,窥察,旁观,窥探,瞻仰,巡视,观看,考查,查看,参观,观望,查察,游览,打量

“观察”的反义词是什么?

反义词是:藐视

观察是什么意思?

观察的解释:

(动)仔细地察看事物或现象。[近]察看。

观察 [guān chá]

审视;视察;察看。

《周礼·地官·司谏》:“司諫,掌纠万民之德而劝之朋友,正其行而强之道艺,巡问而观察之。”《后汉书·应劭传》:“虽未足纲纪国体,宣洽时雍,庶几观察,增阐圣听。”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瞿萨旦那国》:“王遂命驾,躬往观察,既覩明贤,心乃祗敬。” 清 王韬 《<火器略说>后跋》:“时中丞方有观察 苏 松 之命,亟欲招余一往。” 陈其通 《万水千山》第三幕:“部队来到 赤水 河边停住。 李有国 、 罗顺成 登上巨石观察情况。”

官名。

唐 代于不设节度使的区域设观察使,省称“观察”,为州以上的长官。 宋 代观察使实为虚衔。 清 代作为对道员的尊称。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其餘观察及诸州刺史、县令、録事、参军多至每月五十千。” 宋 何薳 《春渚纪闻·谢石拆字》:“ 石 见字即端视中贵人曰:‘此非观察所书也。’” 康有为 《<日本杂事诗>序》:“吾友 嘉应 黄观察 公度 ,壮使 日本 。”参见“ 观察使 ”。

宋 元 时称捕役。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前集·王小官人》:“ 建康 缉捕使臣 汤某 者,於儕辈中著能声,盖羣盗巨擘也。一日,有少年衣裳楚楚,背负小笈,投 汤 所居…… 汤 亦素知其名,因使小憇。辞云:‘观察在此,不敢留,只今往 和州 ,拟假一力,负至 东阳镇 问渡。’”《二刻拍案惊奇》卷五:“﹝大尹﹞即唤过当日缉捕使臣 何观察 分付道:‘今日奉到密旨,限你三日内要拿元宵夜做不是的一伙人。’” 清 陈其元 《庸闲斋笔记·历代官名官制之同异》:“﹝僕﹞则曰:‘观察者,捕役之别名也。’众皆不解,则持《水滸传》‘缉捕使臣 何观察 ’为证。虽羣嗤其妄,然 元 明 之际,称捕役为观察亦实有此名矣。”

用“观察”来造句或写一句话:

行业观察 | 智能快递:效率提升与用户体验的双重革命

以“行业观察 | 智能快递:效率提升与用户体验的双重革命”写一篇文章:

引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其中,智能快递作为物流行业的一大突破,不仅提高了配送效率,还优化了用户体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智能快递带来的双重革命,以及它所蕴含的创业机会和好处。
一、智能快递:
效率提升与用户体验的革命1.1效率革命:
自动化与大数据驱动的配送优化智能快递通过引入自动化设备和大数据技术,大幅提高了配送效率。
自动化设备的应用,减少了人工操作环节,降低了错误率,提高了配送速度。
同时,大数据技术对配送路线、货物需求等进行深入分析,为配送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有效避免了拥堵和浪费。
1.2用户体验革命:
精准送达与个性化服务的崛起智能快递不仅注重货物的安全和准确送达,还通过提供个性化服务提升用户体验。
利用GPS定位技术,用户可以实时了解快递动态,实现精准送达。
此外,智能快递还提供多样化的支付方式、灵活的配送时间以及友好的售后服务,满足了用户的不同需求。
二、创业机会与好处2.1抓住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随着电商的蓬勃发展和消费者对购物体验的日益追求,智能快递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加入智能快递领域,意味着抓住了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站在了行业的最前沿。
2.2创业门槛相对较低相较于传统物流业,智能快递的创业门槛相对较低。
只要具备相应的技术实力和资金投入,就可以进入这个行业。
同时,政府对智能快递也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为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3客户群体广泛且需求持续增长智能快递面向的客户群体十分广泛,无论是个人用户还是企业用户都有需求。
此外,随着电商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消费者对购物体验的追求,智能快递的需求量也在持续增长。
这意味着加入智能快递行业,将拥有稳定且持续增长的客户群体。
2.4提高效率和优化用户体验带来竞争优势通过引入自动化设备和大数据技术,智能快递企业能够大幅提高配送效率,同时优化用户体验。
这将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三、专业性体现与投资建议3.1专业性体现:
技术实力与团队背景要想在智能快递领域取得成功,企业需要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和专业的团队背景。
这包括自动化设备研发、大数据分析、物流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只有拥有这些专业人才,企业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
3.2投资建议:
注重创新与持续学习投资者在选择智能快递项目时,应注重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变化,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适应变化。
同时,持续学习将有助于企业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拓展业务领域。
结语:
智能快递作为物流行业的创新模式,在提高效率、优化用户体验方面具有巨大优势。
对于想要创业加盟的人士来说,加入智能快递领域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无限商机。
但同时也要注意专业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应对市场的挑战和变化。
渠道是商业经营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在互联网术语中,渠道被称为“人、货、场”三要素中的“场”,也就是链接人和货的交易渠道,消费者选择和购买的交易场所。
所以渠道的变化反映出市场的两大变化,第一是信息交互的变化,信息交流的场所是否发生了更迭、信息流通的形式是否发生了改变。
第二是消费风潮的变化,消费者开始往什么地方迁徙。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商业线下渠道发生了三次大的迁徙。
第一次是大型百货、五金、服饰等大型批发市场的兴亡,批发业务本质是渠道的分销业务,大型批发市场是产品分销的原始形态。
商品批发形态和业务模式的建立,这造就了浙江五金文具百货帮(正泰、公牛、德力西、晨光、得力)、福建鞋服帮(安踏、361°、七匹狼、九牧王)等等一大批起家于批发业务的连锁企业。
第二次大的迁徙是商业步行街+百货商场的兴起,商业步行街带来了真正的线下连锁业态,服饰、餐饮、黄金珠宝、饮料食品依托于全国近万条商业步行街,完成了全国连锁版图的构建。
这里面的代表企业比如周大生、周大福、名创优品、特步、屈臣氏、达芙妮、coco都可等连锁企业。
第三次大的迁徙是购物中心的兴起,从1996年中国出现第一个购物中心:广州天河购物中心以来,十几年时间里,中国一共兴建了7000多个购物中心。
一大批品牌随着购物中心崛起,比如服饰领域的热风、巴拉巴拉,餐饮里的胖哥俩、外婆家、绿茶等等。
可以说渠道的变化,深刻的改变着中国商业的经营形态,有很大一批连锁构建于渠道之上,渠道兴,则品牌立,渠道亡,则品牌死。
比如之前构筑于传统步行街渠道的达芙妮、阿呀呀,都跟着步行街的消亡,而濒临死亡。
十年前平价女鞋的王者达芙妮,已宣布退出实体零售(2014年曾拥有6402家门店)所以洞彻渠道的变化尤为重要,感知渠道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判未来市场变化,所以是企业制定战略的一个基础点之一。
这篇文章,我们将梳理中国今后五年,渠道的四大变化。
01■购物中心泛滥化购物中心的大规模生长,给中国商业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
至今中国一共有26812个聚集型商业业态(购物中心、百货商店、专业卖场、配套商业、商业街区等购物业态),这其中,购物中心就有7000余个,占了聚集型商业业态总量的26%,是商业业态中的旗帜和扛鼎者。
按笔者统计数据,中国当前A类购物中心约1000个(城市核心),B类购物中心约1800个(城区核心),C类约3800个(社区型),总数约7000个左右。
但这仅仅是存量,更为恐怖的是增量。
购物中心增量最严重的是深圳,深圳2021年新开业购物中心22个(≥3万方),2022年新开业购物中心15个,从2018年到2022年,深圳四年间新增购物中心总体量超过648万㎡,为全球之最。
深圳全市已开业商业中心总体量达到1449万㎡,人均商业中心面积接近1平方米,已经严重过量饱和。
其他一线城市与深圳相比也不遑多让,2014年至2022年,上海新增购物中心249个,新增商业建筑面积1879.348万㎡。
2022年武汉新开购物中心和商业街区16个(≥2万方),武汉存量购物中心已达1143万㎡,人均面积接近1平方,且每年还在以一百万平以上面积增长。
购物中心刹不住车的大爆发,这导致所谓的“购物中心红利”,变成了“购物中心红海”。
那些依托于购物中心,吃到购物中心最大一波流量红利的品牌,逐渐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比如热风、ONLY这些服装企业,绿茶、德庄这些餐饮企业。
从外部来看,逢购物中心必进的时代过去了,购物中心开始面临严峻的优胜劣汰。
购物中心之间进入到比拼地段、业态、运营、营销的立体竞争,这背后关乎的是地段聚集性、业态丰富性、运营差异性和营销活跃性这四者的经营成果。
好的购物中心将强者恒强,差的购物中心将门可罗雀,逐渐淘汰。
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将成为中国购物中心市场的常态。
从内部看,每年天量购物中心的增幅之下,购物中心也缺流量了。
这导致了在购物中心生存,必须具备流量特性,要么高势能品牌能够带来流量,要么差异化产品能够高效转化流量。
所以在购物中心内部,进入到了品牌和品牌之间的流量之争、坪效之争和效率之争。
这将构成今后五年品牌在购物中心生存的三个关键点。
购物中心缺流量,他们必然希望要么品牌势能高能自带流量,要么品牌差异化能转化流量。
所以高势能品牌必然会被购物中心争抢,比如星巴克、喜茶、麦当劳、耐克、阿迪、始祖鸟、优衣库。
差异化品牌也能获得购物中心的青睐,比如KNOWIN、昂跑、蕉内、隐厨、怂火锅等等。
其次购物中心内部更加注重流量的转化,流量转化最突出的特征是坪效。
以业态划分,坪效最高的是奢侈品和智能电子消费品。
赢商网将其分类为三大类别,分别是坪效大于18万/年的超强效品牌,比如LV、CHANEL、苹果、小米之家(直营);坪效介于12~18万区间的强效品牌,比如露露乐蒙、耐克、山姆会员店、喜茶;坪效介于4~12万元区间的次强效品牌,比如优衣库、泡泡玛特、怂火锅。
第三则来自于品牌经营者的效率之争,越是效率型企业,生命力越顽强。
这里面最突出的代表是安踏集团,其旗下有有斐乐、迪桑特、始祖鸟、萨诺蒙、可隆、威尔胜、小笑牛等十余个运动品牌阵列,门店总数超过12000多家,其通过品牌阵列,几乎控制了购物中心的运动品牌区。
配图:安踏集团旗下的品牌阵列另外的代表企业是滔搏、宝胜这类运动服饰代理商,比如全国最大的运动服饰代理商滔搏运动,代理了耐克、阿迪、彪马、范斯、亚瑟士等全球一线运动品牌,全国门店总数约8000家。
这些企业通过多品牌阵列,可以共享渠道资源、人力资源和供应链资源,所以能够构成规模效应,提升经营效率,均摊经营成本。
综合来说,今后的购物中心品牌之争,已经进入品牌之争、效益之争、效率之争。
毋庸置疑这三者皆具备的是奢侈品牌,其次是类似于苹果、优衣库、喜茶这类顶级流量品牌,最后是安踏、ONLY、巴拉巴拉这类渠道品牌。
而那些品牌、坪效、效率三低的连锁,注定将会被购物中心淘汰,这里面尤其以餐饮、饰品和新能源汽车为重。
02■三四线城市烂尾化受益于前些年的房地产大跃进,中国三四线城市的商业建筑迎来大爆发。
万达广场和吾悦广场构成了三四线城市商业网点布局的急先锋,这其中万达广场累计开业473个,正在建设中的187个。
吾悦广场累计开业196个,在建超过100个。
但三四线城市伴随着购物中心大跃进的是更多的购物中心烂尾化,这以三四线城市的新城区最为严重。
笔者在今年上半年陆续走过株洲、衡阳、常德、宜宾、许昌、中牟、开封、上饶、金华等城市,在这些三四线城市中,新城区购物中心空置率严重,商品房存在较为严重的烂尾现象。
以笔者观察,三四线城市出现烂尾化现象,主要源于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两个关键因素的影响。
首先来说,中部地区是人口迁徙的主力,这个人群流动一是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二是流向省会城市。
比如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664万总人口的衡阳市,人口累计外流128.72万;从五普到六普,宜宾常住人口减少了8.49%,但是因为这几年宜宾飞速发展,宜宾人口出现了回流现象。
其次是城市化进程接近到顶,中国的城市化率已达63.89%,接近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峰值75~80%。
这里面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生活在农村的1.2亿老年人口,所以排除这部分几乎不可能城市化的人口,中国的真实城市化率已经基本到顶。
这就导致三四线城市普遍面临着发展的最核心动力:人口的不足,城市建设的规模,超过了人口的规模,新城区烂尾成为普遍现象。
这对三四线城市的商业业态形成了决定性的影响,这导致了三个严重的两极分化。
配图摄于今年五月,为河南中牟(郑州东郊),存在较为严重的烂尾现象其一是商圈两极分化严重,在商圈上,得益于区位位置、商业业态丰富性和社区成熟度,三四线城市的老牌核心商圈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很多老牌百货大楼仍然是三四线城市的首选。
而位于新城区的商业业态,如果不是万达、吾悦、天虹这类具备深厚购物中心运营能力的运营商,则普遍面临着生存危机。
其二是街铺两极分化严重,受制于口罩和房地产市场,这几年三四线城市商铺租金普遍处于下行状态,且很大一部分新建小区底商处于空置状态。
这导致了街铺的两极分化:核心商圈街铺一铺难求,边缘地区街铺大量空置。
其三是品牌两极分化严重,三四线城市的商业生态,可以看作是滞后五至八年的一二线城市的商业生态。
所以在这样的商业生态中,杂牌泛滥,低品质商业业态众多,高品质商业业态稀缺。
类似于中国乔丹、大东、爱伊服、华莱士、蜜雪冰城这些廉价连锁是这些商业业态中的主流连锁,而优衣库、喜茶、怂火锅等优质品牌则并未完全下沉,品质商业业态稀缺。
综合来讲,源于三四线城市渠道端的变化,这类城市的商业业态正在进行三大变化。
其一是品牌化,更多的高品质商业品牌正在快速下沉,比如优衣库、喜茶、太二,而那些抢先下沉的品牌已经在收获红利,比如星巴克、瑞幸、斐乐。
其二是品质化,三四线城市住房压力小、消费力在逐渐上升,导致三四线商业业态需要的不是廉价的业态,而是品质的业态。
三四线城市相比一线城市租金成本、人工成本更低,所以很多经营者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寻求开大店,开高品质的旗舰店型,这其中尤以胖东来为代表。
其三是便利化,便利业态类型在三四线城市是稀缺的,特别是优质的社区店型。
比如生鲜店型的钱大妈、水果店型的百果园、零食量贩店,还有类似于7—11的真正便利店。
在这个维度,烘焙店已经先行一步,我发现在三四线城市存在了诸多的优质烘焙连锁,比如四川的爱达乐(260余家直营店)、湖北、广东的广隆蛋挞王(547家门店)、华中的仟吉(390家门店)。
03■步行街区冰火两重天中国线下渠道变迁,影响最大的商业业态是步行街商圈业态,这来自于步行街商业业态与线上购物的高度重合性,比如传统的步行街商圈业态中的服饰批发零售、小商品、零食、黄金珠宝,受到了网购和直播的最猛烈的冲击。
另外购物中心的大量兴起也导致了步行街商圈的消亡,这里面影响最大的是购物中心兴建的附属街区,比如万达金街,吾悦金街、龙湖天街等等,这样售卖的私人业主街区与步行街的商业业态高度重合,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步行街。
两方面的影响下,传统的步行街商圈已日落西山,逐渐消亡。
比如东莞的鸿福路步行街、广州上下九、南昌胜利路、郑州二七广场、深圳的东门老街,这些传统的步行街商圈要么日渐萧条,要么已经接近消失。
可以预测的是,随着网购的进一步普及,和新的购物中心的不断加入,步行街消亡的风潮将从一二线城市进一步蔓延到三四线城市,当前三四线城市的步行街区,因为信息差的存在还能苟延残喘,但很明显的是生命力也只有三五年时间。
而且从我在市场上走访来看,很多的三四线城市的步行街已经在大衰退中,比如上饶抗建路步行街、常德武陵阁步行街。
而与这个一二三四线城市成批的步行街正在消亡相对应的是,旅游目的步行街却在持续兴旺,并未见到任何衰退的迹象,反而有越加繁荣之势。
这里面最出类拔萃的是长沙的五一广场步行街商圈、武汉的江汉路步行街、南京的新街口、成都的春熙路、南昌的万寿宫、开封的马道街步行街、温州的纱帽河等。
配图:开封的鼓楼(马道街)步行街,人潮鼎沸这些步行街商圈都有一个共同的属性特征,就是这些步行街商圈都是这个城市中的地标旅游景点+城市中心+老牌步行街区。
是地标旅游景点、城市中心和老牌步行街区,共同构成了这些商业街区的虹吸效应,让这些步行街区成为了这个城市中最繁荣的商业聚集区。
这种步行街商圈具备二个核心的商业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地标旅游景点带来的游玩性。
比如南昌的万寿宫+八一起义原址+滕王阁,这构成了江西人和到江西的人必打卡景点。
比如重庆的朝天门洪崖洞+解放碑+抗日陪都众多古迹,构成了重庆旅游景点的核心。
第二个特征是这些区域的地域文化属性形成了一些独特性的品牌或者产品,这类品牌或者产品只限于这个区域,在其他区域是体验不到的,比如重庆的陈昌银麻花、成都的老妈蹄花等等。
所以区域内独一的历史文化景点、独特的商品形态,加上又位于城市中心,这使得这个区域的人群全部往这个焦点汇聚,这些区域步行街商圈兴旺异常,成为了这个区域的、永不落幕的产品展销会、永不停歇品牌发动机。
众多的品牌从这些区域中爆红,走向全国,比如长沙的茶颜悦色、费大厨和墨茉点心局,成都的楠火锅、朱光玉火锅、霸王茶姬等等。
从本质上说,这些步行街商圈已经成为了这个区域的符号化、地域化、特产化的最大代表,是这个区域内商业中最核心、最至高无上的舞台,这背后是区域文化支撑着这些步行街商业的形态,所以他们能够隔绝购物中心和网购的侵袭。
在这个舞台中,是所有商业品牌都必须抢占的制高点。
04■五线小镇中心化在中国商业的渠道业态中,还有一个极其特殊的渠道业态,就是五线小镇的商业业态,这个业态培育出来了诸如美宜佳、蜜雪冰城、华莱士这种万家以上的超级连锁。
我们梳理五线小镇的商业渠道变迁史,发现中国的五线小镇的商业渠道变迁中,并没有出现类似于美国小镇经济大爆发后,产生了麦当劳、沃尔玛、家得宝这类世界级的超级连锁品牌。
在中国,五线小镇的商业业态是一种在商业生态位上低级别的、偏落后的、廉价的商业形态。
五线小镇的商业形态几乎难以撼动一二线城市的商业格局,五线小镇偏落后的商业业态,源于中国独特的城市结构。
与美国不同,中国是超级人口大国,比如三线城市襄阳城区人口规模130.88万人,相当于美国城市排名第47位的伯明翰,中国一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93个,且还在增加中,而美国只有约62个。
中国与美国国土面积相差不大,相对来说中国城市的聚集度比美国高的多,所以这导致中国的城市特征形成了强区域中心城市的特征,在中国形成了几十个城市群,在这些城市群的强辐射下,中国的五线小镇商业业态从属于这些城市群,所以商业业态较为落后,并不发达。
而一个现象是,随着城市群的不断发展,位于城市群中心区域,或者有独特产业特征的五线大镇开始在成批成批的崛起,这其中尤以江苏、浙江、广东这三省最具代表性特征,江苏、广东两省占了中国百强镇的7成。
比如中国百强镇最后一名的无锡东港镇,拥有16家上市公司,镇GDP达143.8亿元,比一般的中西部县级单位还高(东港镇的GDP可以排在陕西77个区县的第30名)。
这种大镇化趋势逐渐明显,从行政区划维度上看,中国大镇化趋势,是行政区划落后于人口和经济形态的结果。
在中国2844个地级、县级行政区划中心之外,还有约600~1000中心大镇,正在成长为小区域中的一个小型城市形态。
比如无锡东港镇有常住人口7.52万,外来人口3.37万,总人口规模已经超过10万人。
配图来源于网络:位于无锡东港镇的红豆集团工业城另外一些超级大镇,人口规模更是直逼三线大城。
比如百强镇排名第15的东莞厚街镇,常住和外来人口总数达55万人。
所以我们发现,类似于东莞厚街镇、中山小榄镇、扬州仙女镇、昆山周市镇这些超级镇街,其商业业态已经超越了中西部区域的四线城市,成为了商业业态丰富而完善的新兴城市。
随着经济的持续成长和城市化率的进一步提升,中部地区的大镇在迎来城市化的红利,一些品牌已经在抢先下沉,比如肯德基已经在主攻这些五线小镇,万达广场开到了贵州丹寨小镇。
这些大镇的镇域商业的发展,正在成为中国商业渠道上的新的增长区。
小结归根结底,中国线下渠道的变化,来自于人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这三者的影响。
中国的线下渠道呈现出五个独特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一二线城市的饱和性特征,在大部分的一二线城市,以购物中心为代表的商业业态已经饱和,同时高昂的建装和运营成本,导致线下门店的经验效益越来越薄,不能自带流量的弱势品牌,经营将会越来越难。
其二是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商业业态的不平衡,很大量的、优质的品牌和商业业态,并未下沉到二三四线城市,这些城市中还是匮乏优质的品牌和业态,比如优衣库、喜茶、麦当劳这类商业形态。
其三是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步行街商圈过热,在这些步行街商圈的优质地域特色品牌极度稀缺,比如南昌、重庆、昆明这些区域中心+旅游目的地城市,就极度缺乏优质的、有特色的本土品牌,来彰显城市区域文化价值。
其四是大镇崛起,很大一部分区域中心+经济强镇成为了中国渠道商业中最后一块正在开垦的黑土地,谁能在这些大镇中占得先机,往往在经营上就能抢占先机。
其五是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永恒的,并不是因为商业供给太多,导致了消费力的下滑,竞争的惨烈;而是因为更美好的优质品牌太少,才导致民众的消费欲望降低,所以好品牌是商业中最永恒的经营目的。
终归来说,中国商业的品牌化之路,在消费结构、消费风潮、渠道变化等诸多因素的驱使下,正在快速迭代中。
如果说渠道是路,那品牌就是车,只有打造一辆具有超级动力的好车,才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