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由北京京剧团出品,汪曾祺、杨毓珉、肖甲、薛恩厚执笔,该剧是根据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创作的现代沪剧《芦荡火种》改编而成的革命现代京剧剧目。1968年,该剧被确定为八部革命样板戏之一。该剧讲述了抗战时期,江南新四军浴血抗日,某部指导员郭建光带领十八名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参谋长刁德一假意抗战,暗投日寇,地下共产党员阿庆嫂依靠以沙奶奶为代表的进步抗日群众,巧妙掩护新四军伤病员安全伤愈归队,最终消灭了盘踞在沙家浜的日伪武装的故事。
书写沙家浜 ,几十年来,我痴迷执着地寻访和笔耕,在全国媒体上发表各类作品3000多件,结集出版了《沙家浜人》《在阿庆嫂的故乡》《近看沙家浜》《沙家浜昨夜风云》《沙家浜人民革命斗争故事》《沙家浜民间传说与旧闻轶事》《芦笛声声,》《一世情缘》《聚焦沙家浜》《沙家浜演义》等10部著作。
今年,我的一篇纪实文学《碧血芦荡》获“沙家浜精神”全国征文优秀奖。
2003年,我就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创办了红色书屋,专门向参观者销售红色书籍,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
保家园、斩日寇,这片血地,才是真实的沙家浜 ,沙家浜,这个铿锵的英雄之地,由此深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间。
众所周知,现在苏州下辖的常熟市有个沙家浜镇,镇内又有个景区叫做沙家浜,很多朋友认为京剧《沙家浜》里的“沙家浜”就是这里。
1992年3月,撤销芦荡乡,设立沙家浜镇。
2003年6月,沙家浜镇和唐市镇合并为沙家浜镇。
2013年8月,沙家浜度假区与沙家浜镇实行"区镇合一"管理体制。
可见,现今的沙家浜并非京剧《沙家浜》里的真实存在,而是为发展旅游事业而“拓展”的。
那么,真实的沙家浜究竟在哪里? 既然京剧《沙家浜》里唱出了“阳澄湖”这个地名,那么就有必要从历史里去溯源。
一场“沙家浜保卫战” ,“常熟由横泾改名的沙家浜镇也不是当年新四军36个伤病员‘养伤来到沙家浜’的沙家浜。
常熟沙家浜在争打‘名地牌’中,刻意经营了一番,却始终无法摆脱‘名不正’的困扰与烦恼。
”,常熟读者张登芝也提出了同样的看法,认为沙家浜并非是虚构的,从京剧沙家浜的多处台词中都能证实,当时的沙家浜是在常熟境内。
南京读者吴文元指出:沙家浜原是一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典型,既然常熟沙家浜已经早已深入人心,“为沙家浜正名”大可不必。
春来花来等你来——行摄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 ,如果此生没有入伍,那就来沙家浜体验一把军营生活吧。
从飞机到坦克,从战壕碉堡到真人CS,这里尽可能的把军事元素融入其中。
没有打过靶的我选择到神枪手训练营感受了一把。
沙家浜芦苇荡属于阳澄湖水系,是阳澄湖十八湾中最大一湾。
沙家浜生态自然环境好,水域丰富,此处盛产的大闸蟹自然品质也是上乘的。
顺带向奋战在疫情一线的白衣战士道声辛苦,沙家浜景区免费对你们开放。
春来花来等你来。
游览日期:2020年4月12日 记于2020年4月16日, 为《沙家浜演义》作序 ,自从沪剧《芦荡火种》和京剧《沙家浜》上演以来,沙家浜名扬全国,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而沙家浜故事,一直在中国大地上广为流传,但遗憾的是一直没有一本完整的连贯的反映沙家浜地区革命斗争历史的文艺读物。
现在《沙家浜演义》的问世,无疑是满足了曾经战斗在沙家浜地区的老战士和广大读者的愿望,并弥补了以往的缺憾。
严格地说:沙家浜是一个象征性的名字,“提起太行山,想起八路军;提起沙家浜,想起新四军。
”,沙家浜已成为新四军的代名词,所以,从广义上来说,沙家浜代表着大江南北整个新四军活跃的地区,位于阳澄湖畔的沙家浜镇,是这个地区的缩影。
沙家浜镇原名横泾、唐市,后来易名芦荡、沙家浜。
沙家浜的出处 ,那么沙家浜呢?我可以断言绝大多数当地人是知道这个地方的,然后我说,沙家浜就是原来的张家浜,这梗有点冷。
但确实,沙家浜原来叫张家浜,它曾经叫横泾,后更名为沙家浜,又更名为芦荡,再更名成沙家浜,在六十年前,当地是没有沙家浜这个地名的,为什么更名?很简单,因为沪剧《芦荡火种》和京剧《沙家浜》。
非改成沙家浜,这有意思吗?改地名很好玩吗?!, 行走沙家浜,慢游芦苇荡,遇见惬意美 ,最早知道沙家浜,是通过家喻户晓的京剧《沙家浜》,喜欢上或者说期待能够去到沙家浜,是在以前陪妈妈看了陈道明、许晴主演的电视剧《沙家浜》之后,“春来茶馆”的斗志和火烧芦苇荡的情节让人记忆深刻,莫名就很向往。
在古色古香、粉墙黛瓦的沙家浜横泾老街上,偶遇了很多的小惊喜。
春季,沙家浜湿地最大的鸟类是白鹭和夜鹭,它们集群而居。
京剧《沙家浜》|灵魂在线,才叫经典 ,对老妈那代人来说,《沙家浜》这部戏,承载着太多的时代记忆。
1964年7月24日,毛主席观看了这部戏后,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其中之一就是,就是将剧名改为《沙家浜》。
他说:“故事发在在沙家浜,中国有许多戏用地名为剧名,这出戏就叫《沙家浜》吧!”,要不日本鬼子“扫荡”了三天,把个沙家浜象蓖头发似地蓖了这么一遍,也没找出他们的人来!刁德一:日本鬼子人地生疏,两眼一抹黑。
这么大的沙家浜,要藏起个把人来,那还不容易吗!, 我的第一本个人著作《沙家浜人》 ,文/余光 自从《沙家浜镇志》发表以后,我总感觉好象还缺了点什么。
1996年,我又参加了征集整理、编写《江苏人民革命斗争群英谱》的工作,又在沙家浜这块英雄的热土上发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于是,就有了1999年10月出版的《沙家浜人》这本书了。
《沙家浜人》一共收录了16篇作品,其中有一小部分已发表过,大部分的作品还是首次与读者见面。
尽管我是个土生土长的沙家浜人,但还不敢说对沙家浜的全部了解,每次深入采访,总会有一些新发现。
沙家浜的故事是说不尽,写不完的。
古往今来,沙家浜镇英雄辈出,有古代的、近代的,也有现代的。
沙家浜之声 ,今天上午,在红石村文化中心二楼《沙家浜》季刊编辑部,我们几位老友在闲聊中,讲起了“沙家浜之声”,那倒蛮有味道!你一句,我一句,讨论得十分热烈。
而沙家浜之声是地方的一档节目,是沙家浜镇广播站每天必须播出的节目。
釆编徐耀良,播音陆桂珍。
记得1995年,我刚来沙家浜镇打工,认识了专职通讯员徐耀良。
直至后来创作长篇小说《沙家浜演义》,都是在那些年间积累丰富形成。
沙家浜之声这档地方节目也助了他一臂之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每当想起沙家浜之声,人们就会想起一位年轻貌美的播音员。
以上就是沙家浜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