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五年级作文打过交道吧,写五年级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五年级作文呢?下面我为大家整理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优秀五年级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有所帮助。
一幅画因为和谐而变得赏心悦目,一首曲子因为和谐而变得悦耳动听……和谐勾践出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线。
在悬崖峭壁上的野花之所以能开得那么艳丽,是因为它常常与狂风起舞,和青松比翠,从而为山谷带来了芬芳;在热闹的广场上,瘦弱的老人身边围着许许多多的白鸽;红领巾将到下的小树苗一棵棵扶起;小朋友们用手绢为受伤的雏鹰爆炸伤口;公园里,人们踏着铺满石子的道路在上面散步,花儿朝着他们微笑,小草向他们点头哈腰,舞动着婀娜的身姿;在可可西里,边疆战士们像白杨树一样站岗,时时刻刻守卫着藏羚羊,而就是这样,有许多年轻的人们就是因为要守护一只藏羚羊而倒在了边疆的风雪之中,这也让藏羚羊感受到了战士的亲和。
正是人与自然的这种和谐之美,为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萦绕着。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
在家中,妈妈在厨房中炒菜,锅碗瓢盆奏成了一曲动听的交响曲;爸爸在客厅里看电视新闻;我在房间里做着作业,这构成了一家三口和谐的一幅画;学校里,操场上同学们在跳皮筋、踢足球,时不时传来了一声声的欢呼,教室里,同学们在讨论难题,练功房里,有几位同学在练功;公交车上,有人不小心踩到了对方的脚,一句“对不起”就可以换来对方的谅解与微笑……
而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永远挥之不去。
人与内心之间的和谐之美
有的人总抱怨老师处处都针对他,总是说老师偏心,总是为他加作业;有的人总埋怨自己的衣服比别人的便宜,觉得父母对他不好;有的人总是觉得自己的生活比别人的差,觉得没有人道。其实,我们要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生活中的美,像两个人看同一棵树,一个人看的是郁郁葱葱的叶子,而另一个人看到的却是树梢的毛毛虫。这是因为这个人懂得用欣赏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中的事物,而另一个人,却不行。其实,我们都应该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事物,不要总是去抱怨生活。
和谐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有了它我们就会发现大自然中的柔美,有了它人的内心就会更加平和,人与人之间就会更加幸福安康。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高中作文,肯定对各类高中作文不太陌生,借助高中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相信许多人会觉得高中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我帮大家整理的高中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的真谛就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身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冰心
“和”字的理念宽广深刻,在《辞源》中“和”就有“调”、“顺”、“合”等多种释义。早在西周末年,周太史史伯就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著名命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字的意义也更为具体细化,“和”就是太极图的圆圈,是维系阴阳鱼对立统一的矛盾合体。
“谐”由“言”与“皆”组成,意为“大家同时开口说话”,东汉的许慎在《说文》中说:“谐,恰也。从言,皆声。”
“和谐”一词最早出现于《诗·周南·关雎》中,郑玄笺:“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和”与“谐”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具有哲学意义的新词组。在历史奔腾的长河中,“和谐”的意义囊括了世间万物,正如题记中冰心所说的那样,和谐体现在人、物、环境中,是无机世界与有机世界的融合统一。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以和为本,致谐共生。《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礼之用,贵在和”小到邻里亲朋,大到异国邦交,“和谐”都是建立友好关系的重要基石和描绘美好蓝图的神奇画笔,这样的“和谐”不是要求人人思想统一,事事千篇一律,而是在不同文化熏陶下对外来相对事物的包容和理解。中华文化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前提和核心就是“和”,“和”操纵万物;而“谐”是“和”思想的终极目标,是理想的人人关系;和谐的人人关系才会构筑一个和谐的大同社会,和谐的大同社会才能引领一个国家的美好未来。孟夫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强调了和谐的社会关系对一个国家的影响,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世界的美,就体现在人人和谐上。所以与人交要以和为本,力求和睦共处,求同存异,才会致谐共生,共建友好温馨的社会环境。
美学中的和谐,以和为本,致谐共生。“和”一字是从古代乐器及其演奏的音乐中发源的。中国古人通过音乐提出“和”的理念,而音乐又源于天地自然之和。《琵琶行》中白居易描写抚琴女弹奏琵琶时“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就展示了各种音符之间的“和谐性”。虽然是不同的旋律和基调,然而结合在一起时却迸发出强烈适宜的音乐美感,毫不突兀,反而有“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爆发力,令人拍手叫绝。这就是由“和”致“谐”。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中就有“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由此可见,在建筑学方面“和谐”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核心。中国的建筑无论是豪华雄伟的宫殿,还是简朴至约的茅草屋,都讲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致力于构建出一幅完美的画卷。美学中的和谐,以和为本,强调各部分的协调一致;致谐共生,将每个独立的个体完美地融合于它画面质感的整体中,犹如把璀璨的宝石嵌入华贵的皇冠中,使其恰到好处,浑然天成,共生共衍。
人地和谐,更要以和为本,致谐共生。三毛说:“世间最平和的快乐就是静观天地与人世慢慢品味出它的和谐。”世间万物共生共存,无机世界与有机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于是“和谐”在这种人地关系中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随着科技的进步,环境问题却频频爆发,似乎飞速的发展带来的是地球的不堪重负。就此情况,我国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载体,历史经验表明,当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互利、和谐的关系时,自然也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近日竣工的世界大桥港珠澳大桥中便体现了“人地和谐”这一理念,工程师们“舍近求远”只为保护海里的白海豚,维护它们的家园安宁。超级工程与中华白海豚相互守望,是人与自然和谐美丽的画卷。所以人与自然之间要以和为本,共存共在;致谢共生,互融互利。
“和谐”不是一把丈量尺规制万物,它是大局的指挥者,是纵古流长的纽带,维系万物的平衡,使其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和谐”不是抽象的形容词,它存在于每人生活中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次呼吸。人人关系的和谐,铸就社会环境的和谐,社会关系的和谐,描绘国家美好的画卷;人人关系的和谐,派生出物物关系的和谐,物物关系的和谐,推动了人与自然的共生的温馨画面。《中庸》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以和为本,悦纳他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致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