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叹》怎么写呢?其实习作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素材学习写作知识的过程,同时更是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自然的一种手段。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千年之叹》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千年之叹》四年级作文应该怎么写吧!。
还是千万年前的明月,苍然朗照着盘古开天的穹窿天宇。
还是千万年前的江水,亘古流淌着黄帝尧舜的神明血胤。
历史的每滴血泪聚凝为今世一簇璨然莹澈的琥珀,悠悠活在五千年的每一个日夜里,在我目所能及的渊深里,有歌,有舞,有欢,有悲,有生,有死,有盛世,有靡音,有激昂,有沉沦,有创造,有毁灭,有嬗烟,有永恒?
而我,以秦汉的厚重呼吸,以唐宋的雍容行走,携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弯弓,爆一声李自成揭竿而起的怒吼,朝拜华服的满族爱新觉罗?茫茫五千年化作指间一盏芳醇,涤荡一缕无以羁縻的魂魄,漱齿尤香。只换作唇边微哂,如斯风流,巍巍,苍苍,又皑皑?
当“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的亡音砰訇在王桀的耳畔,自九曲黄河末端逆溯而至的汤商扼断夏王朝消沉的脉搏;当霓裳缥缈,彩佩玲珑的宫殿苑囿再无珠帘半卷妲己曼舞,只剩商纣自焚时悲恨无边的寂寥;当周幽王为褒姒燃起的烽火弥漫为一幕哀怨的薄雾,伊人巧笑只留下满满一纸的荒唐?我听见远古的呐喊拌着历史沉重的叹息穿过悠远的时空,激荡出一片褚色的浑流。
当三千越甲背负着勾践卧薪的仇雠诛灭吴王夫差,沉鱼的西子挽起罗裙踏上范蠡彩帛的轩车;当萋萋蒹葭上琼醴的白露沧然没入黄土,在水一方绰约若处的窈窕女子褪匿为秀屏古画上泛黄的浅墨;当以秋兰为佩,恐美人之迟暮的屈子吟出“举世浑浊而我独清”的澎湃悲歌,宇宙敛息倾听这旷世空灵的鸿文巨制?我看到九天上跳踉的巨灵灿笑,而后号啕。
当樊将军的英灵指引荆轲从风萧萧的燕国别离,走向苍茫茫秦国的险途,图穷匕现,血溅秦廷,易水的潮涌涤尽昨日的峥嵘;当残阳如血暮云合璧乌骓悲鸣虞姬横刀,项王在那个楚歌四起的夜晚铸就江东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当苟延的残烛狂恣映出司马踽踽的脚镣,抖颤的毫尖记下文景盛世,汉武推恩,霍氏封侯?我闻见身长万里的苍龙偃卧华夏,头枕沧海,尾踏昆仑,摄出驰魂跌魄的浑厚。
当曹孟德将他的杜康连同官渡凯歌的豪情倾入滔滔江流,猎猎东风吹起周公瑾的峨带纶巾,铜雀春深锁不住倾国二乔,于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当蔡文姬的悲愤遇见陶潜的桃花源,清歌的《采桑度》和入天籁的《赦勒歌》,于是天苍苍,野茫茫;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挥毫写下兰亭集序,于是歌动八垠,万古流芳?我看见那曾金戈铁马的古战场曝晒着的森森白骨,在江南的温润与漠北的旷达中,连同脸庞滑落的清泪,烟消云散了。
我要问!
当武媚娘空无一字的墓碑孤单竖起,蓬蒿中茕然的丛冢谁还在讲述神话般的传说?当安始暴乱香消玉殒,纵有往昔回眸嫣笑态生百媚,谁还在等待那遥遥来迟的一骑红尘?当李太白将他流浪的诗魂收入一壶落拓的仙酒,捉月骑鲸而终的时刻谁还能解其中释然的超脱与无垠的虚空?
我亦问!
当清音的洞萧开始滞涩呜咽,遗世独立却再不可羽化登仙,杯盘狼藉中的东坡还是否在执执拥抱东方既白?当银光跳荡菡萏绽香,李清照绿肥红瘦的哀怨传唱里,乾隆帝留的那把金边折扇又衬着江南哪位素衣女子的纤纤柔荑?当黛玉笼起脉脉眉梢,泪中葬花,不见宝玉温情,悲金悼玉中木石前盟又哪里再寻?
隔世阑珊,恍若千年的梦境,遥远而又亲近,虚幻而又真实。
遥望长空,千年的血泪纷沓而过,倾刻间——千山云白?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小学作文,肯定对各类小学作文不太陌生,通过小学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你有了解过《执历史之镜,照前方之路-话题》小学作文吗?下面我收集整理的《执历史之镜,照前方之路-话题》,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执历史之镜,照前方之路-话题》。。
“历史”一词,两个字,九个笔画,却承载了多少的荣耀与沉重。历史是几千年的往事,是几千年里的炊烟袅袅和戎马倥偬,更是凝聚几千年智慧的一面镜子,借着时代的光,照彻前方的路。
中华民族大概对“历史”二字不会陌生。每一个华夏儿女在想到近代以来祖国所遭遇的一切时,都会燃起满腔热血,燃起家国情怀。但是在家国情怀的表现方式上,却出现了差异——有人只顾表示愤怒,在往事已过去多年后仍满怀仇恨情绪;而另一些人,则将历史作为一个警示,思索未来的发展之路。
前者将历史当作了记忆的负担,而后者,则将历史当成了未来的启迪。相形之下,不难看出,后者的态度,更为积极,理智。
将历史作为负担的那一些人,除了徒增烦恼,传播消极情绪,还能干什么呢?一味地追忆过去并不能重现往昔的荣耀,一味地追忆过去也不能保证过去所遭遇的困厄不会再次降临。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曾经说过:“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是空谈道德。”同样的,将这句话从“道德”迁移到“历史”,也是适用的。历史,不应该被狭隘地空谈,当作沉重的包袱。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提到:“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即“鉴之”——怀着平和、客观的态度,汲取经验与教训,调整发展模式,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而心平气和地接受历史,借鉴历史,并不意味着忘记历史,相反的,我们能够更客观,更正确地了解它,铭记它。
我们现在所行的每一步路,都是踩在前一步路的脚印之上的。前一步的错失并不可怕,只要适时调整步子,下一步仍然可以迈得顺利稳当。真正可怕的是被前一步的错失遮蔽了双目,不去调整步子,到最后落得步步皆错。
而此处的脚印,此处的历史,早已突破了后来宏大的概念,真真实实地落到了每一个人的头上。家国悲欢相连,家国历史相通,而当个人的前路能被历史照亮,国家想必是前途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