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全一册1分子热运动知识点归纳和例题讲解》和《物理知识点总结》,高考2000字作文,高考5000字作文_39日记网

《人教版物理全一册1分子热运动知识点归纳和例题讲解》和《物理知识点总结》,高考2000字作文,高考5000字作文

所属栏目:作文大全    发布时间:2024-05-30 21:14:21

【人教版物理全一册1分子热运动知识点归纳和例题讲解】,高考2000字作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高考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高考作文可以分为命题高考作文和非命题高考作文。写起高考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我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物理全一册1分子热运动知识点归纳和例题讲解》高考作文,希望在写《人教版物理全一册1分子热运动知识点归纳和例题讲解》上能够帮助到大家,让大家都能写好《人教版物理全一册1分子热运动知识点归纳和例题讲解》高考作文。

  分子热运动

  一、物质的构成

  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知识点解析:

  分子、原子的体积很小,用肉眼和光学显微镜都分辨不出它们。不过,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分子、原子。

  二、分子热运动

  1、扩散: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2、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

  (1)物质的温度: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物质的种类:气体之间的扩散最快,其次是液体,固体之间的扩散最慢。

  3、扩散现象说明了:

  (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之间有间隙。

  4、分子的热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知识点解析:

  1、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不同的物质之间,同种物质间是不能发生扩散现象的。例如:冷热水混合,虽然冷水分子和热水分子都能彼此进入对方,但不是扩散现象。

  2、扩散现象是反映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而灰尘颗粒、大雾中的微粒及烟尘中的微粒等肉眼能观察到的分子聚合体在外力下的机械运动,都不是扩散现象。

  3、扩散是人能够直接观察或感知到的宏观现象;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是微观现象,人无法直接观察。因此不能说“观察到分子无规则运动”,或“分子的扩散现象”。

  4、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热运动。温度的高低是物体内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例如,炒菜时,老远就能闻到菜的香味,当菜冷下来后,香味就逐渐减少了。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之间存在斥力:当固体被压缩时,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2、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当固体被拉伸时,分子间的距离变大,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3、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1)常见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

  (2)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3)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知识点解析:

  1、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只是对外表现不同。

  2、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的作用范围是很小的,只有分子彼此靠得很近时才能产生,分子间的距离太大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十分微弱,可以忽略。打碎的玻璃不能吸引在一起,是因为两块玻璃碎片不可能相距很近,无法达到引力明显的距离,所以不能吸引在一起。电焊、气焊钢板时,用高温加热钢板,使钢熔化为钢水,钢水中的分子可以自由运动相互靠近,靠引力集结在一起。当钢水冷却凝结为钢块时,原来分离的钢板就被“焊接”在一起。

  3、固体:固体分子间的距离小,不容易被压缩和拉伸,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4、气体: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就很远,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作用力,因此,气体具有流动性,容易被压缩。

  5、液体:液体分子间的距离比气体的小,比固体的大;液体分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分子没有固体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所以液体很难被压缩,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例题

  一、基础知识

  1、甲、乙、丙三幅图中,能形象地描述气态物质分子排列方式的是()

  甲.分子排列规则,就像坐在座位上的学生。

  乙.分子可以移动,像课间教室中的学生。

  丙.分子几乎不受力的作用,就像操场上乱跑的学生。

  A.甲B.乙C.丙D.乙和丙

  【答案】C

  【解析】气体分子间距很大,作用力几乎为零,分子极度散乱,宏观上无固定的体积,无固定形状,具有流动性。

  【总结】本题考查物质三种状态的微观特征,要求记住三种不同状态分子排列方式的不同特点。

  2、下列现象中能用分子热运动知识解释的是()

  A.春天,柳絮飞扬B.夏天,雷雨阵阵

  C.秋天,丹桂飘香D.冬天,雪花漫天

  【思路】注意区分宏观的机械运动和分子的热运动。宏观的机械运动是肉眼可见的,而分子热运动时肉眼不可见的,但是可以通过宏观的扩散现象证明。

  【答案】C

  【解析】(1)柳絮飞扬,雷雨阵阵、雪花漫天都是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分子运动是肉眼看不见的,故ABD选项错误;

  (2)丹桂飘香是气体分子的运动,属于扩散现象。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子运动和物质运动的区别的了解和掌握,要把握住“分子运动是肉眼看不见的”这个前提。

  变式:下列现象中,能够说明物体的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水从高处流向低处

  B.在一杯白开水中放一些盐,不久整杯水都变咸了

  C.放在空气中的铁器过一段时间生锈了

  D.房间几天不打扫就会有一层灰尘

  【答案】B

  变式:下列各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A.空气流动形成风

  B.打扫室内卫生室,可以看到灰尘在空中飞舞

  C.将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沿途拉成一长串墨迹

  D.将几粒粗盐放入盛水的杯子中,过一段时间整杯水都变咸了

  【答案】D

  3、“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

  A.分子间的作用力因玻璃被打碎而消失

  B.玻璃表面太光滑

  C.玻璃的分子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

  D.玻璃碎片间的距离太大,大于分子间发生相互吸引的距离

  【答案】D

  【解析】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玻璃的硬度大,玻璃放在一起不容易发生形变,玻璃分子间的距离不能达到小于分子直径的10倍的程度,超出了分子力的作用范围,故无法产生引力。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子间作用力的条件的理解和掌握及应用,要明确玻璃无法重新粘合的原因。

  【变式】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现象是()

  A.用绸布摩擦过玻璃棒吸引小纸屑

  B.铅笔很难被拉断

  C.将橡皮吸盘紧压在玻璃上,很难被拉开

  D.磁体能吸铁

  【答案】B

  二、知识应用

  4、把1升酒精倒入容器中,再把2升水也倒入这个容器中并进行充分混合,发现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3升,请解释这个现象。

  解析】由于分子间存在空隙和分子运动的原因,所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会由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原因而相互进入对方的空隙中,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小于3升。

  【总结】本题是综合提高训练题目,考查学生利用分子动理论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变式】以下说法中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的是()

  A.海棉能吸水

  B.物体热胀冷缩

  C.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减小

  D.粉笔能吸水

  【答案】A

  5、刘方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知识后,知道了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为:

  A、物体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

  B、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C、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于是他准备了一个实验如图所示:把一块表面很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面,使玻璃板刚好和水面接触,再慢慢地提起弹簧测力计,那么你看到这里时,请提出你的猜想。

  刘方可能是要验证上述分子动理论的内容(填序号)。

  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结论是:。

  【答案】C;弹簧测力计的标数将逐渐增大;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解析】如题中图所示:把一块表面很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面,使玻璃板刚好和水面接触,再慢慢地提起弹簧测力计,由于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所以可以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变大。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的理解和掌握,是中招的热点。

【物理知识点总结】,高考5000字作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高考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高考作文可以分为命题高考作文和非命题高考作文。写起高考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我为大家收集的《物理知识点总结》高考作文,希望在写《物理知识点总结》上能够帮助到大家,让大家都能写好《物理知识点总结》高考作文。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I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

  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l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

  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

  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这是乐音三要素)在响度和音调相近的情况下主要通过音色来判断发声体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

  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

  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污染)

  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5、控制噪声:(1)在生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八、声音的利用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

  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第二章光的传播

  一、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1、冷光源(水母、节能灯),热光源(火把、太阳);2、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3、生物光源(水母、斧头鱼),非生物光源(太阳、灯泡)

  二、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

  在中间)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

  三、光速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2、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X108m/s;

  3、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c;

  4、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9.46X1015

  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

  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

  四、光的反射:

  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份光会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法线:过光的入射点所作的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

  (2)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法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入射光线与镜面成B角,入射角为90°—9,反射角为90°—9)

  (3)入射角与反射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而

  变化,因而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镜面旋转

  9,反射光旋转29)

  (4)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等于多少?答:垂直入射时,入射角为0度,反射角亦等于0度。

  4、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互看双眼)

  5、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画一般的光路图(要求会作):

  (1)、确定入(反)射点:入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反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交点即为入射(反射)点

  (2)、根据法线和反射面垂直,作出法线。

  (3)、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

  ?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

  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7)平面镜成像时,

  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

  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5、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平行的反射出去;

  (2)漫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将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口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不同点是:反射面不同(一光滑,一粗糙),一个方向的入射光,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个方向(刺眼);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下雨天向光走走暗处,背光走要走亮处,因为积水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黑板上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

  五、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是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至V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镜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镜子中的钟的时间要看纸张的反面,物体

  远离、靠近镜面像的大小不变,但亦要随着远离、靠近镜面相同的距离,对人

  是2倍距离)。

  2、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平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像(水中

  月、镜中花);对实物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树

  木和房屋上各点与水面的距离不同,越接近水面的点,所成像亦距水面越近,无数个点组成的像在水面上看就是倒影了。(物离水面多高,像离水面就是多远,与水的深度无关)。

  3、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物体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

  有会聚二是发散的,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画时用虚线)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注意:进入眼睛的光并非来自像点,是反射光。要求能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同一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后,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作光路图(作出物、像、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六、凸面镜和凹面镜

  1、以球的外表面为反射面叫凸面镜,以球的内表面为反射面的叫凹面镜;

  2、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增大视野(汽车上的观后镜);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太阳灶,利用光路可逆制作电筒)

  七、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2、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亦会发生变化。

  3、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八、光的折射定律

  1、在光的折射中,三线共面,法线居中。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要求会画折射光线、入射光线的光路图)

  3、斜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大;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4、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5、当光射到两介质的分界面时,反射、折射同时发生[

  6、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I

  九、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1、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水中

  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实际位置高些;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要求会作光路图)

  2、人们利用光的折射看见水中物体的像是虚像(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十、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色散;

  2、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3、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4、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其它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

  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世界上没有黑光;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青、

  黄,三原色混合是黑色;

  5、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透过什么颜色的光);不透明

  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发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例:一张白纸上画了一匹红色的马、绿色的草、红色的花、黑色的石头,现在暗室里用绿光看画,会看见黑色的马,黑色的石头,还有黑色的花在绿色的纸上,看不见草(草、纸都为绿色)

  十^一、看不见的光:

  1、太阳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太阳光谱;

  (从左往右其波长逐渐减小;散射逐渐增强;人眼辨别率依次降低)应用傍晚

  太阳是红的,晴天天是蓝的,汽车的雾灯是黄光。

  2、红外线: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1)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打仗用的夜视镜)

  (2)红外线穿透云雾的本领强(遥控探测)

  (3)红外线的主要性能是热作用强;(加热)

  3、紫外线:在光谱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1)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消毒、杀菌)

  (2)紫外线的生理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小孩多晒太阳),但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臭氧可吸收紫外线,我们要保护臭氧层)

  (3)荧光作用;(验钞)

  (4)地球上天然的紫外线来自太阳,臭氧层阻挡紫外线进入地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