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和《我眼中的唐太宗李世民-话说千古风流人物》,初二1000字作文,小学1000字作文_39日记网

《唐太宗李世民》和《我眼中的唐太宗李世民-话说千古风流人物》,初二1000字作文,小学1000字作文

所属栏目:作文大全    发布时间:2024-05-28 00:09:11

【唐太宗李世民】,初二1000字作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唐太宗李世民》初二作文的经历,对《唐太宗李世民》初二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初二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要怎么写好《唐太宗李世民》初二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唐太宗李世民》,希望对大家写《唐太宗李世民》有所帮助。

  李世民,唐代皇帝。唐高祖李渊次子。

  隋末,李渊先后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太原留守,负责镇压今山西地区的农民起义和防备突厥,李世民随父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力量日益壮大。李渊、李世民父子看到隋朝将亡,乃于大业十三年(617)在晋阳起兵,接着南攻霍邑(今山西霍县),西渡黄河,攻取长安(今陕西西安)。太原起兵之初,李渊以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左三军;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都督,统右三军。

  攻克长安后,李渊立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恭帝。恭帝进封李渊为唐王,以李建成为唐王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国公;封李元吉为齐国公。义宁二年(618)李世民徙封赵国公。三月,隋炀帝被杀。五月,李渊即位,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李渊以李世民为尚书令。不久,又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在唐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李世民军功甚多。他首先打败了据有金城(今甘肃兰州)一带的薛举,迫使举子薛仁杲降唐;接着又打退了倚仗突厥势力南攻河东的刘武周、宋金刚;武德四年(621)又打败窦建德,消灭夏政权;同时迫使盘踞洛阳的王世充出降,郑随之灭亡,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李世民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功业超过李建成和李元吉,但身为次子,不能继承皇位;太子李建成亦知李世民终不肯为人下,于是以李世民为一方,以李建成、李元吉为另一方,展开了争皇位继承权的斗争。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逼唐高祖李渊退位,自己称帝,是为唐太宗。次年(627)改元贞观。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治世”。贞观四年(630),唐太宗遣李靖平定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解除了北边的威胁;九年,平定吐谷浑,俘其王慕容伏允;十四年,又派侯君集平定高昌氏,于其地置西州,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置安西都护府。唐太宗对东突厥降众及依附于突厥的各族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受到他们的拥戴,因而被尊为“天可汗”。十五年以江夏王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和亲于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发展了汉、藏两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唐太宗亲征高句丽的战争给两国人民带来了灾难,最后无功而还。唐太宗最初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后来又爱重第四子魏王李泰,李承乾由此产生了夺嗣之惧,企图发动政变刺杀李泰,没有成功,被废为庶人。唐太宗为防止身后发生兄弟仇杀的悲剧,贬魏王李泰,改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即以后的唐高宗。

  太宗晚年著《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其中总结了他一生的政治经验,也对自己的功过进行了评述。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病危,令长孙无忌、褚遂良在其身后辅佐李治。去世后,葬于昭陵。

【我眼中的唐太宗李世民-话说千古风流人物】,小学1000字作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小学作文,肯定对各类小学作文不太陌生,借助小学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小学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我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提起唐朝,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激情浪漫的唐诗,空前绝后的贞观之治,文明富庶的开元盛世等等。而我总会想起他——奠定大唐盛世伟业的千古明君唐太宗李世民。

  在我心中就最卓越的军事家非李世民莫属了。他18岁时,隋炀帝被困雁门,他应征勤王,表现出色,从而崭露头角。20岁时,他策动父亲李渊起兵反隋,在晋阳兵变中起了重要作用。他审时度势,制定了正确的作战策略,在霍邑之战和渡河入关的过程中,他挥刀立马,身先士卒,步步为营,直捣长安,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帮助父亲建国后,他又以秦王的身份,平定叛乱,安定国防。几年间,西灭薛举父子,击破刘武周,擒拿王世充,智斗窦建德,讨伐刘黑闼,横扫强敌,声威显赫,因此深受百姓拥戴。

  在李世民登基之前,血“玄武门之変”让他的背上了手足相残的恶名。一开始听别人讲的时候,我觉得李世民真是冷酷无情,不顾骨肉之情只为自己能够上位的小人。可我真正了解了前因后果后,对他的形象的大为改观。

  其实“玄式门之変”本来是太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设下埋伏想治李世民于死地的阴谋,不料被李世民识破。我当时就想:为什么李世民不能大度一些呢?保自己性命不就好了?为什么要杀兄弟呢?毕竟是同根而生啊,难道他那么冷血吗?其实,李世民并非我们想的那样。

  在政变发生前,李世民的心腹冒死进言。当时,秦王因顾及骨肉亲情,迟迟不肯下决定。当时是房玄龄引经据典开导李世民。他举了周公大义灭亲,等古代明君灭亲的故事,再加上德高望重的高士廉支持,终于使李世民痛下决心。当时,杜如晦说了一句话:“如果当时舜被弟弟砸死,被弟弟烧死,他又怎能够君临天下,恩施万民呢?坐以待毙,只能贻笑千古,一个有大作为的人,就应不念私情,不拘小节。”

  拥护李世民除了衷心的谋士,当然还有百姓啊!他处处为百姓着想的精神在他登基之后体现的淋漓尽致。比如贞观二年的时候,宮内潮湿。而唐太宗本身就患有关节病,不适宜住在潮湿的宫中,所以有人请求修一座干燥的台阁,预算要花相当于十家民户资产的钱。太宗说:“这笔钱不如去帮助那些贫困百姓。我们尽享荣华富贵,可百姓受苦啊!”真可谓三句不离百姓!

  他称帝后的名事还有一件,就是“重视立法,修订《唐律》”。

  贞观初年,唐太宗令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以隋朝的《开皇律》、李渊的《武德律》为基础,本着刪繁就简、以轻代重、宽仁慎行的思想,制成了《贞观律》,奠定了整个《唐律》的基础。除此之外,还编撰了《名例律》《卫禁律》《职制律》等。《唐律》承上启下,内容完备,不仅成为了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法律样本,而且还在世界上有着巨大的影响。日本等国家都借鉴了《唐律》的一些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的三百多位皇帝中,唐太宗可谓圣君的典范。他上马能打天下,下马善治天下。他奏响的贞观长歌,开启了开元年间的盛世交响。每当百姓们受打压迫欺凌的时候,往往会梦回大唐,想到贞观,想到曾使“万国来朝”的唐太宗。

相关推荐